O.Li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位女性当然也有自己的故事。关于“她”这一群体,想要探究为什么她现在的生活是这样的,为什么她的性格是这样的,为什么她总是开心,为什么她总是焦虑,为什么她总是隐忍,种种疑问背后的原因或是合理解释,都是她的人生经历,也就是她的故事。

写到这里当然要先写关于自己的事情,相当于是抛砖引玉了。

我来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又带着90年代的城市独生女的标签。在离开家乡去北京读大学之前,同龄人之间虽然有性格差异,但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大都和我过着相类似的生活,因为他们要么是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校学生,要么是父母的朋友或同事的小孩,连周末的补习班的同学的情况也没差。如果以上情况是评估我人生起点的标准的话,那我和我的朋友们,起点其实蛮高的,然而20岁之前我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还真不好呢。女生在青春期想法比较多的特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最大的自卑竟然来源于我不是男生,这种想法我后来觉得很幼稚,但在当时直接导致了我各种上进心的养成。这里“我不是男生”不是说我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有改变,指的是我会因为自己是女性而不得不被长辈灌输“女性应该怎样怎样”之类的“女德”而感到无奈。我自认为读书很多,将自己放在知识分子的阶级和身份上,因此从小认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然而逐渐地,女性的身份“告诉”我,我应该听话、应该为今后的组建家庭而学习各类技能种种,让我无时无刻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想要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另一种角度,那时候我认为,只有读书好然后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性,才可以远离市井、远离女德、而认识一群和我一样想法的朋友,然后在我喜欢的人际圈中过好我的一生。

然后现在的我正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她”要懂得多少道理、隐藏多少秘密,才可以过好这一生?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标准答案。答案一,前提是过好一生的”好“的标准由男权社会规定,那么她懂得越少越好,秘密越多越好,越听话越好。答案二,“好”的标准由平等社会规定,那么为自己而活,比道理和秘密都重要。

快30岁的我形容20岁之前的我的话,最大的特点应该是非常上进和刻苦,追求成功,追求梦想,那时候我把成败看得很重,会认为自己一定要奋斗并且身边的所有人也理所应当要支持我的所有行动。以上特点和状态均是在想要远离社会或长辈给我的“女性身份压力”的动力下推进的,也不是说这样不好,毕竟努力读书学习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只是我很晚才意识得到,努力读书奋斗和能够在无形别差的圈子中生活,原来是两码事。无形别差的圈子,更像是乌托邦,最终我也还没能找到。可能原本就不存在的。是10多岁的我对20多岁的我撒了谎,然后等着30岁的我恍然大悟。

21岁那一年对我来说很重要。当时我在法学院读法律,中国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我刚过完20岁生日便和现在的老公去婚姻登记处领证了。原因很简单,我觉得找到了真爱,并且我笃定自己找到了不相信“女性身份捆绑既定责任”的另一半。

事实证明是我太单纯,老公同样是高级知识分子,然而知识分子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运用文字游戏将原本令人反感的“女德”描述的非常“有道理”,他会将这种洗脑式的“道理”潜移默化的灌输给我,将本质上仍是男权主义的观点,表达成“你不应该在外面那样辛苦,要顾家,要做饭,要打扫,要去超市买各种生活用品”或是“我不喜欢异地恋,你不要去离家太远的地方工作,即使喜欢这个工作也不行”。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他一方面明确的表示对“现代女性”的赞同与支持,另一方面则会不经意地说出“男权主义存在了几千年,使得社会稳定,所以男权主义自有它的价值”,“大男人只能和无脑小女人一起生活才幸福”,“在随时我想吃饭的时候不能马上吃到饭,就是老婆没做好”之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