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将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兵败如山倒,未过河的晋军残部眼见不敌,仓皇西窜,韩复榘在山东随即站稳脚跟。晋军败走后,当地百姓纷纷拍手称快,说盐(“阎”字的谐音)遭水则化,芙蕖(“复榘”两字的谐音)遇水则旺,大战之际天降大水,明显是扶“韩”灭“阎”,晋军不败,天理难容。

此战为“中原大战”之分水岭,可称为二次“潍水之战”,此后蒋方总体上转守为攻,并于当年秋天尘埃落定,最终蒋介石掌握了中华大地的话语权,作为回报,韩复榘被任命为山东省主席。

我们的故事就从第二次潍水之战之后说起。

峡山往西南十多里,有一处集镇,西靠芙蓉山,北瞰史家河,因芙蓉山上怪石嶙峋,色如丹砂,镇子由此得名“丹山”。

丹山镇多姓曹,故老相传,洪武初年,曹氏先祖由河北枣强县奉牒迁山东,占潍水西岸莲池里,耕读传家,枝繁叶茂。

大明朝中叶,七世孙曹应庸在外为官,古稀之年,致仕还乡,囿于老宅人稠地狭,决定买地外迁。经考察,发现丹山地面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特别是附近地下水丰沛,天然生成莲花池一口,夏不满溢,冬不干涸,水质清冽,与先祖兴发之地“莲池里”一脉相承,居之大宜子孙。于是倾尽毕生宦囊之资在附近买田置地,建屋造房,将自己这一支脉迁居于此。

迁居丹山后,族人继续秉承耕读为本的祖训,虽历经社会动荡、朝代更迭,仍瓜瓞绵绵,人丁日隆。俗话说树大分叉,人多了分家,到第十二世上,分为了东西两支,东支以“仁义礼智信忠勇善怀德”排行,西支以“鸿荣昌泰瑾福祯望祖辉”排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来到民国十九年(西元1930年)的秋天,一个云淡天高的下午,太阳已经快压着西边的芙蓉山顶,镇子东关门外官道上风尘仆仆来了两人,后面是一名脚夫,光头赤膊、满头大汗推着一辆太平车(当地常见的独轮车),上面满满堆着大大小小几个箱子,前面领路的是一位黑衣黑裤衣着朴素的年轻人,手拿一条三尺长黄澄澄的铜尺,中等身材,长着山东人常见的国字脸,两颊上发达的咬肌棱棱突起,细细两道凤目掩住了眼睛的神采,浓浓双眉间立着深深三道“川”字纹,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稳重。

离东关破败的土城越来越近,年轻人明显放慢了脚步,深吸一口气,睁大眼睛,左顾右盼,这时才得以看见他双眸中热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