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神要崛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上下两种自旋状态就可以表示二进制的0和1,通过控制纠缠粒子的自旋方向传递0和1的代码。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固然是对的。

关键是测量引起的自旋方向坍塌是随机的。

我们无法控制纠缠粒子的自旋方向,在测量时,没有人知道这种随机的自旋结果到底是上还是下,所以就无法真正刻录有效的信息,于是量子纠缠便无法传递信息。

根据陆杨的理论,根本不是靠的量子坍塌现象。

比如双缝干涉实验,为什么人一旦观察,就会出现不同结果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无论用什么观察手段,都是光信息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光粒子本身就是变量。

细化到只有一个粒子时,任何一个其他粒子靠近,都会引发变化。

陆杨获得的资料非常详细,甚至能够同时计算出10的几十次方个光子变化信息。

但这是和算力成正比的,观察的纠缠量子越多,消耗的算力也越大,智子这样的黑科技,就算是解析一束光,都能分清楚光内有多少粒子,观察的“力量”和它们相互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变化。

地球的算力设备,也观察分析不了多少纠缠粒子。

好在陆杨只要把脑海里理论写成软件,可以根据粒子数量调整,准确的计算出被改变后的粒子形态。

比如把“改变源”放在坐标X位置,刚好纠缠粒子会表现出Y的形态。

那这种形态就能定义为0,再根据Y的形态,反向计算出想要Y变成Z的形态需要在什么位置影响X,这时候Y的变化就可以代表1,固定的参数只有Y和Z,其中影响X形态的“改变源”位置是永远根据YZ的形态计算机计算得出。

只要实现2种固定形态,就能传递0和1的信息,这就具备信息准确专递的基础。

陆杨稍微解释了一下他预想中的量子通讯原理。

恰好,现在潘教授的研究,已经具备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