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考察两京十三道,而“六科给事中”则监督六部百司。

但科道言官并不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例如工科给事中,除了瞄着工部,也会留意其余五部甚至两京十三道,该说的会说,不该说的也会说。

虽然“科道言官”在朝中的官职品秩并不高,但具有“风言闻事”的权力。

“风闻言事”,本来只是皇帝为整顿朝纲、肃清吏治,在特定时期采用的特殊手段。

但“风闻”二字恰恰是最要命的,为何这般说?因为意味着科道言官不需要真凭实据,仅凭坊间传闻即可上奏弹劾。

查证属实的,通常上奏的言官还能获得嘉奖,如有不实却不会受到责罚。

有明一代,科道言官是把这“风闻言事”发挥到极致。

上至皇帝,下至百官,从南北两京到十三布政司,那怕是对他们的科道同僚,没有他们不敢言事的。

谁敢阻拦,他们就会抛出“蒙蔽圣听”、“堵塞言路”等论调,让阻拦的无言以对。

科道言官“扣帽子”从来不留情面,颇有后世所称的“愣头青”之风范,正所谓“宁惹首辅,莫惹言官。”

但弹劾成功与否,以及最终效果如何,皆取决于圣意,也就是要皇帝肯相信,能信多少。

而大明中期以降,本是纠举监察的“风闻言事”已逐渐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冤假错案频频出现,完全偏离设立时的初衷。

“张卿家何出此言?”弘治皇帝的语气似有不悦。

张文脸上毫不改色,拱手作了揖,又道:“皇上,我大明征虏军的十万将士,均为精挑细选而来。上月,征虏军于西北报捷,皇上还为之大大嘉奖。此刻马本兵所言,实有扰乱军心之嫌。

臣愚以为本兵处高爵禄,深受圣恩,于其位却不谋其职,毋宁去职让贤……”

朱厚照目光停留在文官班的马文升身上,却见他微低着头,身躯纹丝不动,仿似工科给事中张文所言和他毫无关系。

“张卿家不可妄言。”弘治皇帝缓缓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