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赵弘羽来到淮泗县城外的军营时,淮泗县的县卒、乡勇共计千余人,早已是列队恭候。

看着淮泗青壮、乡勇甲胄齐备,英姿勃发的模样,赵弘羽暗地里却是默默心疼起来。

“都是钱啊…”

为了维持这千人左右的武装力量,淮泗县衙每年都需要花费上百万钱!

而大赵寻常县城的军费标准,普遍是按照当地人口,以‘每万人供养兵卒五十人,每名军卒每年拨军费两千’的标准发放。

平均算下来,就是每两百个百姓,每年总共提供二千钱,供养一名士卒粮、饷、军械,以及武器的维护。

这样的标准,显然非常合理——每人每年拿出十钱,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但包括淮泗在内的赵西地区,实际情况却是十分糟糕。

就拿淮泗县来说,常居人口三万人,如果按每一万个人供养五十个军人来计算,淮泗只能养得起一百五十个军卒。

实际上,朝堂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标准,给淮泗县发放军费的:每年三十万钱。

一百五十人的武装力量,在赵中地区维持一下治安,或许还能勉强够用。

但在淮泗这样的边地重镇,一百五十人,怕是连给魏国武卒塞牙缝都不够……

为了保证战争爆发时,县城不会被魏国攻破,淮泗县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维持现有的这支千人队,才能勉强自保。

可朝堂下发的军费又实在太少,不过三十万钱,分摊到一千人头上,每人每年还不到三百钱。

这样的超低标准,使得淮泗县的军备状况,处在一个十分糟糕的临界点。

刀、枪、戈、矛、剑、弩等武器军械,存量都捉襟见肘不说,破损率和折旧也都十分严重。

连武器军械都无法保障,就更别提军饷了——在淮西入伍从军,能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

也就是淮泗本地百姓家庭,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而自发的将青壮送入军中操演,并不拿县衙一分钱的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