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很好理解。

——淮西的粮食本来大概够吃,但地方官府借着收税的名头,把其中一部分给收走,百姓手里的粮食就不够吃了。

要是和青年军卒这样,家里有好几个男丁的家庭还好些,起码能把孩子送进军队,好歹能吃饱肚子。

但那些家里男丁不丰,或老人、小孩多的家庭,恐怕就要吃尽苦头了。

按军卒的说法,淮西的土地,在丰年才能打下每亩八十斤的粮食,那平常年间,只怕是每亩五六十斤,甚至更少。

就这五六十斤粮食,还要被县衙、郡衙收走十五斤。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农民种地一年,种出来的粮食却不够吃一年’的奇特景象。

那等粮食吃完,青黄不接的时候,该怎么办?

百姓种出来的粮食连吃都不够吃,靠着种地攒下钱的可能性,也基本可以排除。

剩下的,也就只剩下一种选择了。

要么卖房子、卖土地、卖田亩,要么,就是卖儿卖女,委身为奴。

“原来如此吗……”

暗自摇了摇头,赵弘羽便为自己的天真感到好笑。

“我说董道卿怎么送去京都这么久,都没传回来消息呢。”

“合着董氏的万贯家财,都是‘合法收入’挨…··”

情况已经很明显了。

当百姓家里的粮食吃完,需要从外面买粮食的时候,整个淮西唯一能找到粮食的,恐怕就是各地官府!

因为淮西不往京都输送农税,在京都也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淮西地界的郡县官府,每年都从百姓手里收上来海量的粮食,却连一粒米都没送到过京都!

那些粮食,都去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