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叛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go-->

“……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将手中的稿件放到桌子上后,戈文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果然没有看错,眼前的这个稿件所写的正是前世看过的那篇小说——《棋王》。

《棋王》这篇中篇小说在后世可谓是大名鼎鼎,它不仅在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中排名第20位,而且还在1984年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评选中获最佳中篇小说奖,而作家阿城也从此一战成名。后来这篇小说还被内地和台湾的导演拍成了电影,一部小说在四年时间内被两种制度下的导演同时看中改编为电影,不得不说《棋王》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小说作品。

再次看到这篇小说,而且还是作者亲自投来的稿件,戈文的心中的感觉真是怪异之至,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审核工作。虽然眼前这篇原稿的故事情节和他后世看到的基本相符,不过在行文结构方面有着些许不足的地方,诸如段落划分、错别字等小小的问题。

想到这里,戈文俯身从地上捡起铅笔,然后又重头仔细的阅读起这篇小说来了,过程中时不时的用铅笔在稿纸上标示出各种记号。就算是再严厉的编辑面对这样一篇小说都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小说思想的成熟、故事的张力简直无以伦比,只能辅助的帮忙将错别字及大片大片的段落划分的更加紧凑。戈文做的各种记号正是如此。

说起戈文的这些标记符号,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插曲:中国在1995年的12月才布了《标点符号用法》,此前各种标点符号,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是约定俗称来做记号的。自从戈文当了《收获》杂志社的初审编辑,自然而然的将后世的那套标点符号引入进审稿的过程中。像是点号(如句号、逗号、问号等)和标号(如引号、括号、书名号等)这些常用的标点符号大家都使用相同,自然不会理解差异,可是一些特殊的符号如分段号、文章的星级评价等都让交叉审稿的编辑有些摸不清头脑,有时候不得不找来戈文询问,他此处的符号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