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遇上炒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代乡试承系前朝,一共分为三场,持续九天,其中八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考题一共37道。

其中,第一场试题最多,也最重要,共23道,甚至形成了“率重首场,首场既收,二、三场苟非悖谬,无复落者”。

即使礼部一再三令五申,要求主考官们一视同仁,“并重三场”和“不许偏颇,止凭文字高下”。

但由于实际情况所限,考官们在评卷时依旧只会看重这首场,二三场只需文理通顺,没有一些低级的错误让人抓住,就可顺利过关。

鉴于现实情况,李贽的应试教育便采取了非常有针对性的策略。

第一场既然那么重要,那么他就让自己的三个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第一场。

其中,第一场的23道题里,《四书》义3道,属于必考题。《易》、《诗》、《书》、《春秋》、《礼记》等五经义各4道,属于选考题,每个学子只需要选治一经。

必考题没的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揣摩出卷的人的想法,提前进行模拟。

明代的出卷人,主考官拥有最终决定权。

为了尽可能对考题进行保密,不给泄题留下机会和空间,明廷规定乡试出题须在锁院后,按照考试场次先后分三次进行,也就是说除了应天府需要提前把试卷交给皇帝御览外。

其他地方的乡试,只能在该场考试的前一天,由众考官们在贡院内,完全封闭的情况下秘密拟定。

出题的方式大致流程是,先让人将《四书》各分为十段,主考官选择某书某段,让同考官在本段内各拟一题,最后再交由主考官定夺,决定本年度《四书》义的考题。

五经题也类似,不过由于是选考,姑多了一道程序,先由各经分考拟出考题,再交由主考裁定。

这样一来,把握主考官的情感倾向,和个人经历,对于能顺利猜题的作用就很大了。

虽然明廷对于乡试试题拟了许多基本要求,比如考官出题,《四书》、《五经》题只能来自书中那些义旨精深的地方,不必拘泥忌讳,也不可将那些耳熟能详的颂扬语句等常拟之题做题。

又比如,考官出题不得有个人倾向,不得将个人经历掺杂在试题之中。

但就像礼部要求考官“并重三场”一样,各地的乡试出题依旧开放性极高,免不了受到主考官个人直接影响。

这一届的应天乡试的主考官,大家已经心照不宣,知道主考官是谁,李贽就开始让他的学生们,大量阅读甚至背诵焦竑的文章,自己也熬了几个通宵出了十八道道四书题的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