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唐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是一种记载于《天工开物》的制糖法,意思是用黄泥水冲淋结晶的红糖(黑砂糖),可得洁白如雪的“洋糖”。

这个记载,常常出现在各种古代种田文里,在科普我国制糖史的文章里也常常被cue,是一项里程碑级别的技术。

可邢承恩实际操作的时候懵了。

先来看看《天工开物·甘嗜》的记载:

(糖汁)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意思是把漏斗(瓦溜)的出口处堵上草,放在缸上,把富含杂质的黑色砂糖放入漏斗中。

等糖“结定”后,去掉漏斗口处的草,用黄泥水淋下,糖中的杂质就都流进了缸里,漏斗内的黑糖也都变成了“白霜”一样的糖。

怎么听怎么不对劲吧?有现代的活性炭、等离子交换树脂来做吸附剂,还要动用离心机才能分离的杂质,明代用泥浆“淋下”就行吗?

邢承恩实操了之后根本做不到,完全是哄人的。

《天工开物》记载的这套制糖法,据作者说,广泛应用于“闽、广之南方”。

不信邪的邢承恩又查阅明代福建、两广一代地方志,发现许多记载于《天工开物》相似,但在脱色细节上大相径庭。

《兴华府志》记载:“……二月梅雨作,乃用赤泥封之,约半月后,又易封之,则糖油尽抽入窝,至大小暑月,乃破泥取糖,其近上者全白,近下者稍黑,遂曝干之,用木桶装贮”

意思是将糖用泥封口,半月换泥,如此反复至半年后的“大小暑月”才能制出白糖。

《南产志》记载:官糖取之再行烹炼,辟鸡卵搅之,令渣滓上浮,复置瓷漏中,覆土如前,其色加白,名洁白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