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徐溥突然出言问道:“敢问一声,可是杨州牧?”

见得头发花白的徐溥,虽然身穿布衣,却颇有威势,那名中年男子不敢小觑,应道:“本官正是。”

在朱厚照的百官名录里,记载这位德州知州的信息也甚为简略,诸如姓杨,名泰,乃山西代州人,以举人出身担任德州知州一职等等。

为何一名举人也能担任知一州之事的知州?这要从大明立国之初说起。

太祖高皇帝曾谕“代天理民者君也,代君养民者守令也”,宣宗章皇帝亦谕“国家之政,重在安民,安民之方,先择守令。”

及至英宗睿皇帝的正统年间,知府均为大臣保举,知州和知县则是吏部从进士之中择优挑选,且有定制,知府和知州见上官时不须行跪拜礼。

可见,当时朝廷对府州县官的任用十分慎重,而且是礼遇有加的。

再加上严格的考察,那时的府州县官基本都能发挥其职。

另外,若府州县官任内的政绩优异,大多能获得擢升,所以国初时,甚多人是乐意赴外就任府州县官的。

但自成化年间起,府州县官不仅慢慢受到冷遇,更为人所轻视。

在京任职的,那怕往外就任一省的布政、巡察等官亦不愿意,至于府州县之类的官职就更不用说了。

那些进士及等的新科士子,首选是进入翰林院,稍差是六科十三道,如被派遣往外就任府州县等职的,莫不苦苦哀求,乞请以免去。

实在无法得免的,前去任官期间,他们的大多数亦不会放在治理民生上,只会挖空心思放于结交和取悦上官,力求早日返京另谋他职。

每逢有机会进京朝觐时,他们更会献上财物取悦某些京官。

而为积聚献金之资,俸禄并不算丰厚的府州县官,多半就只能贪赃枉法、中饱私囊,那里还会管其治下的生民死活?

既然没有多少进士愿意外任,但府州县官总不能长期空缺吧?所以,朝廷只能退而求次,从举人里挑选一部分相对优秀的去任职。

那叫杨泰的德州知州打量了徐溥片刻,又道:“老丈面生的很,不知如何称呼?”

徐溥微微一笑:“老夫姓徐,乃一介山村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