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老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www.20qb.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韩掌柜说:“只是不知三粉的来历、原料、做法数量如何?若大家都一古脑儿经营三粉,货源能不能保证?”

党总会首说:“今日我也没啥事,二位是贵客,咱们就一起聊聊这事,至于能不能经营,俗话说:生意千万行行都赚钱,赚大赚小在经营。你们自己拿主意!”韩掌柜和四川客商说:“麻烦你!你说说,而后我们考虑!”

党总会首说:”要说三粉,咱们就从头说起。”

三粉在赊店的时间不长。大约在康熙元年,黄河下游连续决口不断泛滥成灾。沿岸人民身其害,纷纷离乡背井出外逃生。山东汶上县著名粉匠杜伦,携妻范氏及四个儿子,天福、天佑、天容、天贵流寓到河南裕州,欲寻落脚之处。先到麦陂,贾寨、郝寨等地。那时,正是战乱刚息,赊店除镇里外,四郊,特别是镇东岗丘之中,人烟稀少,人们先到占地为业。杜伦父子最后到现在老杜庄,看到这里背靠蝎子山,东西两道岗,形成天然屏障,永无河水泛滥之灾。这里中间一条小河,他发源于蝎子山东麓,四季山泉不断,地势向南倾斜,河水急喘南下。虽土质脊薄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无人居住正待开发。且此地适宜生长豌豆、绿豆。杜伦父子深知这是磨粉的最佳原料,又有甘泉水,就择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就依杜姓为村名沿袭至今。再说,杜伦父子五人住下,开荒垦壤,几年下来垦荒二百多亩,夏收豌豆,秋收绿豆,广种薄收。有了两豆,于康熙十年,重操旧业建起中原第一座粉坊。起初本小利薄,日产三五十斤粉面,制成粉条、粉皮,一为改善家用生活,二为担到街上换几斤豌豆绿豆赚点浆渣,供家小充记。再磨三五日,如此循环不一,生活日渐宽裕。

杜伦父子依靠双手,自种自收自制粉面粉条粉皮,自销三粉之路被世代传成下来。慢慢地周围人多了,有了村落集镇了,众乡邻也都称赞杜伦父子生财有道治家有方。下洼麦陂郝寨等附近村民,视粉坊如聚宝盆摇钱树纷纷登门学艺建起粉坊。

如今赊店南船北马商贾云集,号称九省要冲,三粉需求很大,可限于磨粉所需原料豌豆绿豆短缺来源不足,日上市三五千斤,供不应求。若能解决原料短缺问题三粉市场很大,是好生意。

党总会首最后说:“二位想做三粉生意,三粉情况如此,请二位考虑!”

韩掌柜听了上面的介绍,回到旅店心想:“我家乡盛产红薯,听人说,红薯可出粉面,若用红薯代替豌豆绿豆,则三粉就不缺原料产量就会大增。红薯好种易管,适应性强,到处可种。产量高,特别在贫脊土地里种植产量很可观。若将红薯引种到此,一可解决当地农人的生活所需,二可用此做原料大作三粉,浆渣人吃马喂均可。若三粉上市量大,我经营三粉生意则有利可图。”

韩掌柜经打听,赊店东十二里有一红庙村,住郝陈两家。郝姓多数种田磨粉,其族长郝老爹,有三个儿子。为人忠厚老实急公好义族里事务都跟他商量。有人告诉他,郝老爹住在村南大坑北边。韩掌柜肩担一担儿盐,到红庙村卖盐。快中午时,在村南大坑北边吆喝卖盐,引来不少人来买盐。中午,韩掌柜的盐也快卖完了。那时人们热情好客,凡到门前的人都到屋里吃饭。郝老爹对房掌柜说:“晌午了,在这儿!到家吃饭去!”

韩掌柜也不推辞,收拾一下担子,随郝老爹到屋里。韩掌柜把卖剩下的盐十几斤拿出给郝老爹食用,郝老爹不肯收。韩掌柜说:

“收下吧!这是卖剩的盐,下午回去,也没法带,你留下食用吧!”

郝老爹推让不过只得收下。对媳妇交待炒二个菜烙个油馍,烫壶酒与客人喝二盅。之后两人坐下攀谈起来。韩掌柜首先自我介绍说:

“鄙人姓韩,汝州人,在赊店做贩盐生意,今日有幸到贵村打扰郝老爹,又赏饭吃,十分感激!”

郝老爹说:“嗷!韩掌柜!快别这样说,常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你我今日有缘相会,粗茶淡饭有何打扰?吃饭的时候到门就是客,是这里的规矩。”

韩掌柜说:“若如此就打扰了!”

郝老爹说:“打扰啥!不打扰!”

韩掌柜看西屋石磨,驴子正在拉磨就问:

“西屋是不是正在磨粉?”

郝老爹说:“对!正在磨粉!”